分類彙整: Zoom

正視Bottom up的力量

筆者最近看了一篇七月下旬的文章,該文章是說Uber與Airbnb這兩個目前算是最受爭議的新創服務,不約而同地把觸角從原本的一般消費者,延伸到企業市場。Uber與 Airbnb都使用Concur的平台來服務企業客戶。Concur是一家提供企業差旅費用管理服務的公司,該公司目前在全美有兩萬三千多家企業用戶。雖然Concur已經與Fourtune 100中的七十家企業整合其出差系統,但Concur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差旅活動,比如說訂某旅館,該旅館並不在公司的出差系統中,所以 Concur開發了一個叫做 TripLink的產品,可以彙整這些企業用戶的差旅資訊,導入該企業的員工費用報帳系統中,由企業來統一支付。

螢幕快照 2014-12-06 上午8.34.43

Uber形式上的計程車服務,從城市中發跡,原本就有很高的機會是企業用戶。Uber後來有一個”Uber for Business“的服務,就是專門讓企業用戶可以由公司設定的一組付款方式,搭乘Uber的費用直接由公司付款。這與Uber與Concur TripLink合作的形式與意義類似!

螢幕快照 2014-12-06 上午8.36.20

但Airbnb又是如何與企業用戶搭上線呢?企業用戶出差時,有時候需要可以容納多一點人的團隊可以進駐,或者需要較長的租賃時間,或者因工作地點變動(在美國時常發生東西岸的relocation)需要的一段時間的居家型租賃,有的還有要大一點的會議空間等,上述這些需求,一般的旅遊或商業旅館不一定可以滿足,或者費用太高。此時反而是幾乎已存在各大城市中,可提供各式各樣房型,短中長期租賃的Airbnb,可以滿足這些需求。Airbnb自己的統計,有幾乎10%的Airbnb使用者,其使用Airbnb是因為商務出差。為了因應這樣的需求,Airbnb也特別成立了一個”Corporate and Business Travel on Airbnb“的專區!現在Airbnb跟Concur合作,像Evernote,Lyft以及Salesforce等三十家企業已經與把Airbnb納入企業差旅系統中,從今年秋天開始,這些企業的員工就可以用剛剛提及的 Concur TripLink到Airbnb上訂房了,這對於Airbnb經營企業用戶市場,是如虎添翼!

雖然Uber / Airbnb進軍企業市場,這樣看起來是順理成章。但Uber與Airbnb,是這幾年興起的 sharing economy最具代表性的兩家新創公司,從他們開始創業時的初衷,其實沒有特別針對是一般消費者或者是企業用戶,或者應該是說,初期的產品服務設計,是針對一般的消費者,而因此使用者也大多數是消費者,一開始甚少是整個企業為主來使用。但消費者有時使用服務時,他們當時的身份其實是上班族,是從事商業活動時需要運輸或者住宿服務。只是當Uber/Airbnb沒有特別推企業服務,以及跟企業平台介接之前,這些是自發性的使用服務行為(事後可能可以再像公司報帳)。而當這種自發性的使用越來越多時,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他同事也使用這些服務,也有可能會有員工直接向企業反應是否可以由企業帳戶直接支出,或是企業出差管理相關主管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員工支付這些服務的費用,而讓企業決定正式納入企業出差系統中。相對於”Corporate”一貫的”Top Down”決策過程,筆者稱此為”Individual” 的”Bottom Up”向上影響企業決策的力量。筆者過去與現在經營的兩個產品,也都有這樣的”Bottom Up”現象,與讀者分享。

Skype經驗

螢幕快照 2014-12-06 上午8.38.37

筆者2004年引進Skype時,Skype創辦人很清楚表示,這是要給一般消費者使用的,因為Skype走P2P,會穿防火牆,這樣無法掌控的怪物,根本不可能存在企業中。但Skype全球通訊免費,要付費的SkypeOut在當時是電信業者國際話費的1/10不到,對於能省則省的企業用戶來說,當然是最佳的國際通訊選擇。企業不主推,但員工紛紛使用。SkypeOut的營收,有超過70%是企業用戶的貢獻。逐漸的,企業開始正視Skype的存在與價值,開始向Skype詢問是否有企業方案。Skype也因應這些需求,有了”Skype for business“專區,陸續推出企業管理SkypeOut帳戶的平台,可與企業內部分機系統介接的Skype Gateway等這些企業solutions。現在微軟買下了Skype之後,可以在Skype身上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產品影子,更在2015年會以企業版的Skype全面取代 Lync。想到當初在消費者市場,微軟強勢地以Skype取代MSN時用戶的反應,可想見到時候目前使用Lync的企業,應該會有一段痛苦的轉換期吧!

Zoom的實際狀況

螢幕快照 2014-12-06 上午8.46.27

筆者剛於台灣推出不久的Zoom, 是特別針對SOHO與中小企業開發的線上與行動多人(視訊)會議服務。視訊會議畢竟還是以商業用途居多,但傳統的視訊會議系統,不是昂貴,不然就是需要專人安裝,這樣的產品,涉及預算與技術支援,也只能由企業內專門負責的部門或主管”Top Down”來決定採用哪一個系統。Zoom 看到BYOD與Mobile Internet的盛行,所以雖然針對的市場是中小企業,但其產品設計的策略,不論從UI,從價格,其實真正鎖定的是中小企業中的”個人”,讓員工個人因為工作上的需求,不用等到冗長的”Top Down”決策過程,可以自己先行使用。覺得很方便很好用後,會推薦其他同事使用,逐漸由”Individuals”向上影響,就是”Bottom Up”的策略!

而這個策略真的奏效了,從註冊的電子郵件來判斷,一開始以企業電子郵件註冊者只佔 30%,但其比例逐漸提升到60%。而這些企業電子郵件註冊者轉換成長期付費用戶的比例是 65%,其中40%是企業統籌購賣數個host accounts,自行管理分配給不同部門使用。

大型企業都來了!

更讓人意外的是,台灣幾家知名的跨國企業,有軟體,電子,手機等產業,也紛紛來詢問Zoom是否可以且如何與企業目前的硬體型視訊會議系統相容,以及能否與企業內部通訊系統例如Outlook介接等。大企業通常都是需要有負責的業務與技術人員服務,而且都會要求要客製化,所以即便Zoom有API這樣的solution,但大企業,原本不是Zoom鎖定的市場,筆者說,Zoom must do something right(但不是Do the Right thing,因為Zoom的right thing 是專心與專注服務Soho與中小企業),可能是專業功能比硬體型好或有彈性,加上幾乎是不用編列預算的價格(筆者之前服務的大型電信公司,以自己銷售產品規劃給高級主管使用的視訊系統,一年要台幣三百萬),吸引了大型企業。大企業內的部門,形式上就類似是一個中小企業,然後到員工個人,這又可能是”Individuals”向上影響,發揮”Bottom Up”力量的極致表現吧!

 

為什麼Zoom的視訊效果比skype好?…技術觀點

(此為Zoomer投書,該Zoomer為台灣大型交友網站的技術頭,曾擔任Skype的技術總監,他由技術的觀點,來討論Zoom的多人視訊會議與Skype的視訊功能的差異。)
  • skype早期設計是一個基於p2p的,去中心化的設計,除了認證會連往server之外,一般認為大部分traffic都是基於p2p交換的,而無法直接p2p溝通的traffic會透過其他skype client遴選成”supernode”為其他client進行資料的交換,但為了不影響”supernode”的頻寬,supernode會使用極小的頻寬進行資料relay,這也說明了為何有時候從一個公司透過skype傳檔給另一個公司,經常速度極為緩慢,這是skype的設計理念使然,而基於p2p與supernode relay with minimal bandwidth的設計也終究注定無法保證其video quality,除非skype/microsoft開始調整skype的全球架構,開始如同騰訊QQ在各地部署機房提供本地加速,但目前還沒看到這部分的消息,企業目前也無法在自己的私有雲或公司內部部署skype加速或優化的解決方案。
    (ps. 然而從最新版本的skype有發現,微軟似乎開始把skype圖片傳輸直接save一份在微軟的cloud上面,而不再直接client-to-client對傳,或許微軟有準備調整skype的架構或協議,但目前尚無公開的消息。)
  • Zoom是p2p+hybrid cloud的概念,當只有兩個裝置zoom的時候,zoom會試圖p2p連線並且透過所有已知的技術來進行防火牆穿越,一旦p2p無法突破防火牆或者品質不好的時候,zoom則會透過zoom cloud來進行relay,而兩人以上的會議也是透過zoom cloud進行relay。目前台灣Zoom使用的zoom cloud是架設在Google Cloud Platform(GCP)的asia-east亞洲機房,對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南韓甚至上海,速度都非常高速並且不鎖頻寬,意即凡是在 https://zoomnow.net 所註冊的帳號,這些帳號發起(host)的meeting會直接使用Google cloud,而所有參與的與會者也會連往Google cloud,這從頻寬與基礎架構層面大大確保了所有參與者的連線品質。
  • 從視訊壓縮技術來看,Zoom使用了獨家的video/audio encoding技術,以及網路不佳情況的自我修補與自適應技術,能夠最大程度解決網路不佳或packet loss的情況,達到網路利用的最佳化。基本上Zoom完全是為了real-time video collaboration需求整個重新設計的先進產品,這大大確保了聲音與影像的品質展現。

小編:Zoom與Skype各有擅長,但所謂術業有專攻,Skype專注於語音,而Zoom則為視訊而生,Skype耕耘電腦端,而Zoom則強調行動優先,這些專注與擅長的領域不同,造就產品與服務的不同,使用者絕對可以輕易地體會差異!如同一位使用者的回饋:

“我以前曾經為了開設線上講座,測試過各種線上會議軟體和即時轉播平台。

在實際玩過Zoom後覺得Zoom的跨平台及協作功能是做得最棒的!

因為我相信線上課程和講座會是之後的另一種趨勢,但目前直播平台大都不是那麼穩定,
因此在發現了你們之後覺得好像看見了希望XD”

Zoom的”好,用”了就知道!

 

 

如何確保Zoom的連線品質

Hi Zoomers :

所有在 https://zoomnow.net 所建的帳號,這帳號發起zoom meeting的時候,  預設會連往在Google Cloud Platform(簡稱GCP)亞洲機房,而所有參與此會議的其他成員也會一起連到這個機房。如果是在 http://zoom.us 所註冊的帳號,或者直接透過手機App使用 Facebook Google+所註冊的帳號,這些帳號所發起的Zoom meeting則無法使用GCP亞洲機房來加速

會議的連線有幾種方式: 

  • 只有兩個與會者或裝置的時候
   此時Zoom仍會連往GCP機房,但只用來傳輸信令(signal),實際的影音資料會透過p2p方式進行
   對接,並且嘗試突破NAT或防火牆的限制,如果NAT或防火牆無法進行p2p對接,或者品質不好
   ,Zoom則會使用GCP進行資料relay。
  • 超過兩個與會者或裝置的時候
   此時所有人都會連上GCP傳輸信令,並且影音資料交換也會連往GCP。

 如何確認連往GCP的品質?

  • 最簡單方式就是在電腦終端機下之行ping的動作,直接ping zoomnow.net如果回傳平均在50ms
    之內則是極好,大於300ms的話則可能會有品質影響。如果存在packet loss的話也會有不同程度
    的影響。
目前根據我們測試,幾乎台灣各地的ISP連往GCP都能維持在50ms以內的品質,台灣以外的國家則有不同的差異,而有線網路或WIFI的品質通常會比行動網路3G/4G穩定。


大陸連往台灣Zoom的品質如何?

  • 一般來說,中國電信連往台灣Zoom的品質較好,一般在200ms以內,但其他ISP例如聯通或教育網
    等等則品質較差,而沿海城市的品質比內陸城市又要更好。如果要確保大陸跟台灣之間Zoom的品
    ,除了可以用上面的ping來測試latency之外,建議盡可能使用中國電信ISP的網路。

Zoom會佔用多少頻寬?

  • 一個Zoom client大約會佔用500-700kbps的頻寬,但越多人開會,對同一個Zoom client來說佔用
    頻寬是差不多的,並不會等比增加。

Zoom需要開啟防火牆那些端口(port)?

  • 建議防火牆開啟對外的8801-8804 TCP/UDP端口,Zoom Client會優先使用這些端口進行zoom cloud
    的連接,倘若無法連接,Zoom會嘗試改用TCP/UDP 443端口,但一開始初始化連線時間會稍微長一些。

安排週期性會議,還能直接登錄於與會者的日曆上,Zoom一手包辦!

只要一分鐘,全都在手機上就可以完成!

 

Zoom,多人線上(視訊)會議神器 無誤!!!

Let’s Zoom!

或是

2. 看更多開會神器的Demo :

手機參加多人視訊會議,跟撥打電話號碼一樣簡單?!看Demo吧!

手機召開多人視訊會議,易如反掌!看Demo吧!

視訊會議要分享簡報,這只能在辦公室的電腦上完成的事情,怎麼可能在手機上發生?

好友一起旅遊時,照片都存在手機上,要如何一起看呢?

邀請與會者參加一個多人線上(視訊)會議,只要兩個Clicks!

視訊會議要分享簡報,這只能在辦公室的電腦上完成的事情,怎麼可能在手機上發生?

多說無益,有影片,有真相!

 

Zoom,多人視訊會議神器 無誤!!!

Let’s Zoom!

或是

2. 看更多開會神器的Demo :

手機參加多人視訊會議,跟撥打電話號碼一樣簡單?!看Demo吧!

手機召開多人視訊會議,易如反掌!看Demo吧!

好友一起旅遊時,照片都存在手機上,要如何一起看呢?

安排週期性會議,還能直接登錄於與會者的日曆上,Zoom一手包辦!

Zoom 能由手機參加多人視訊會議就已經很誇張了,還能分享照片並且共同註記!!

多說無益,直接看DEMO!->

 

Zoom,多人視訊會議神器 無誤!!!

Let’s Zoom!

2. 看更多開會神器的Demo :

手機參加多人視訊會議,跟撥打電話號碼一樣簡單?!看Demo吧!

手機召開多人視訊會議,易如反掌!看Demo吧!

視訊會議要分享簡報,這只能在辦公室的電腦上完成的事情,怎麼可能在手機上發生?

安排週期性會議,還能直接登錄於與會者的日曆上,Zoom一手包辦!

Zoom的安全駕駛模式,讓你專心開車,放心開會!

一定要先提醒大家:開車一定要專心,手握方向盤,視線一定要放在路面上,不是放在手機上!!!

但,若真在開車中,需要開個會呢?那也請先找個地方停下來,這時候才能”進行一個開會的動作”!!!

Zoom幫你想到這一點了,所以,特別設計”安全駕駛模式”,強制關掉視訊,讓你只用耳朵與嘴巴來開會,因為眼睛是用來專心開車的!!!

以下是”Zoom安全駕駛模式”情境:

1. 先找個地方停車,進入一場Zoom的視訊會議:

2. 進入視訊會議主畫面後,可以向左滑螢幕看一下其他與會者:

3. 要進入”Zoom安全駕駛模式”,將螢幕向右滑即可。”Zoom安全駕駛模式”強制關掉視訊,一開始預設麥克風靜音,讓你只用聽的方式來參加會議!若需要發言,就按一下中間大大的”點擊以發言”按鈕即可!

4. 發言時,視訊依舊關閉,但啟動麥克風。若要結束發言,只要輕擊中間那個大大的“結束發言”,就回到“聽”會議模式!

所以,Zoom的安全駕駛模式,讓你專心開車,放心開會!

Zoom,多人線上(視訊)會議神器 無誤!!!

Let’s Zoom!

1. 趕快免費註冊,立馬免費體驗與享受 Zoom Pro 25P (與會者多達25人) 30天

或是

2. 看更多開會神器的Demo :

手機參加多人視訊會議,跟撥打電話號碼一樣簡單?!看Demo吧!

手機召開多人視訊會議,易如反掌!看Demo吧!

視訊會議要分享簡報,這只能在辦公室的電腦上完成的事情,怎麼可能在手機上發生?

好友一起旅遊時,照片都存在手機上,要如何一起看呢?

邀請與會者參加一個多人線上(視訊)會議,只要兩個Clicks!

Zoom給你固定的專屬個人會議室ID,就好像你的電話號碼一樣好記!

Zoom最方便的功能之一,就是參加一場多人視訊會議時,只要輸入一個會議室ID即可,就跟撥打一個電話號碼一樣簡單容易!

所以,Zoom提供你一個固定且專屬的個人會議 ID(PMI : Personal Meeting ID),你要召開視訊會議,就給與會者這個會議ID 即可!

Zoom App上設定專屬的個人會議 ID:

1. 於 www.ZoomNow.net上註冊後,登入Zoom App

————————————————–

————————————————–

2. 選擇第二個選項 “安排會召開一個會議”進入

 

————————————————–

3.點擊”個人會議 ID”選項進入:

 

————————————————–

4.點擊個人會議ID下方的號碼進入設定:

 

————————————————–

5. 個人會議ID不能以 0 或 1 開頭,建議可以用你的行動電話號碼,把第一個0移到最後,例如 910 xxx xxx 0,這樣就跟你的行動電話號碼一樣好記!召開會議,就用你這個固定專屬的個人會議ID!

 

————————————————–

Zoom的PC 或 Mac版本個人會議 ID 設定:

 

1. 從Zoom軟體首頁的下方 “Meeting”進入

 

————————————————–

2.於最上方的”Personal Meeting ID”區塊,選擇”Edit”進入:

 

————————————————–

3. 選擇”Change Your Personal Meeting ID”,設定PMI:

 

————————————————–

4.若你輸入的ID尚未被申請,就設定成功了!

 

 

個人專屬會議ID設定成功後,可到 www.ZoomNow.net登入,在”個人帳戶”內,會看到這個ID,以及代表你個人會議室的連結,你召開會議時,若用個人會議室ID召開,傳送給與會者的會議邀請連結,就是這個連結。與會者只要點擊此連結,也可以直接加入你的會議!

 

Zoom,多人線上(視訊)會議神器 無誤!!!

Let’s Zoom!

或是

2. 看更多開會神器的Demo :

手機參加多人視訊會議,跟撥打電話號碼一樣簡單?!看Demo吧!

手機召開多人視訊會議,易如反掌!看Demo吧!

視訊會議要分享簡報,這只能在辦公室的電腦上完成的事情,怎麼可能在手機上發生?

好友一起旅遊時,照片都存在手機上,要如何一起看呢?

邀請與會者參加一個多人線上(視訊)會議,只要兩個Clicks!

邀請與會者參加一個線上會議,真的只要一個click…喔,不是,是兩個Clicks!

以Zoom 安排多人線上(視訊)會議,已經比你想像地還要容易,現在要介紹一個更快邀請與會者參加一個線上會議的方法,請先看demo 影片:

所以,兩個 Clicks 就是:

1. “Click” Zoom應用程式上面的 “召開(視訊)會議”。

2. “Click” 於主視訊會議畫面下方的“邀請+”即可!

有了Zoom,你的手機或平板,就是你的隨身多人視訊會議室!

Let’s Zoom!

1. 趕快免費註冊,立馬免費體驗與享受 Zoom Pro 25P (與會者多達25人) 30天

或是

2. 看更多開會神器的Demo :

手機參加多人視訊會議,跟撥打電話號碼一樣簡單?!看Demo吧!

用手機開視訊會議,還能分享手機內的照片,大家共同塗鴉?!這不是未來式,看Demo吧!

視訊會議要分享簡報,這只能在辦公室的電腦上完成的事情,怎麼可能在手機上發生?

安排週期性會議,還能直接登錄於與會者的日曆上,Zoom一手包辦!

 

Skype Qik,Skype在年輕族群與行動端的救星?

Skype在十月中,“悄悄地”發佈了一個新的服務:Skype Qik,這是一個主打與好友分享非同步影音訊息的應用程式。筆者之所以說他“悄悄地”,主要是針對已經有龐大Skype用戶的台灣市場而言。

筆者猶記於2004年任職於PChome時,將當初還是beta版的Skype引進台灣,台灣從此一直都是Skype在全球極為活躍的市場之一(活躍用戶數與SkypeOut點數的營收貢獻度)。而Skype在台灣的合作夥伴,PChome,即便微軟於2011年以高達美金85億的代價買進Skype,台灣區的Skype業務,還是由PChome後來成立的連科通訊經營。但這次Skype Qik推出,到目前為止尚未看到PChome的Skype官網上,有任何的蛛絲馬跡,反而是大推特推Skype專用手機“PChomeTalk”。這支Skype專用手機,是第二代了,差別是多了第一代沒有的3G功能。很有趣的是,第一代推出時,雖然不是頗正面,網路上到還有不少的討論。這次第二代推出,網路上顯然沒什麼人想要討論了。PChome捨 Skype 最新利器Qik不顧,而強推理想性的Skype專用手機,實在有點耐人尋味!

Skype Qik與Skype完全切割,是什麼道理?

Qik並非是Skype的原創產品,是Skype於2011年花了美金一億元買下來的(沒多久之後,Skype就被微軟買了)。Qik並沒有跟Skype整合在一起,意即你必須要另外下載安裝Qik,而你的Skype帳戶也不能登入使用,必須用你的手機號碼來註冊。Skype這樣的安排,或許是讓Qik產品有另外的定位與市場區隔。但完全要與已經有龐大用戶基礎且建立完整生態鏈的Skype切割,某種程度,可能失策!我們手機上已經有太多類似的Apps了,實在沒必要再來一個困擾自己!再說,於Skype上,你已經可以錄製一段三分鐘的視訊訊息留給朋友,這樣看來,Qik這樣的影音訊息服務,似乎是多此一舉的。

Skype的優勢已不在?

但,當其餘類似的通訊應用程式大受歡迎,例如傳文字或圖像訊息為主的WhatsApp與Line(可通話),或者視訊(會議)功能為主的應用服務突飛猛進時,例如Zoom或Google Hangout,Skype真正還剩下的最大價值,似乎是撥打全世界傳統電話非常便宜的SkypeOut了。特別是Skype因為最引以為傲的P2P技術,於現在行動網路普及化下,有點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狀況。雖然P2P讓營運成本大幅降低,因此使用者可享受免費的Skype to Skype或者低廉的SkypeOut。但P2P的品質,絕大部份取決於使用者的網路頻寬與品質。在行動網路上,第一,可能無法完全與在固網或WiFi上相比,第二,用戶不見得都是享受上網吃到飽的方案,還是會在意會使用了多少上網量。因此,讓Skype過度依賴電腦端的成就與開發(如此P2P網路中,才有足夠的supernodes),也延誤了於行動端的佈局與開發,逐漸喪失的市場,就是前述這些興起的行動端原創應用程式了!不過筆者聽到一個未証實的說法,微軟接手Skype之後,已經逐步

所以,Skype分割Qik於Skype之外的策略(雖然名稱上還是掛了個Skype),也可以解讀為,針對年輕族群的市場!年輕族群,多少視原本的Skype是一個他們父母長輩們所使用的無趣服務,就像Facebook。若把Qik塞到Skype服務中,這群“Snapchat”世代是不太會去理會甚至使用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Qik作為一個獨立於Skype之外的產品,並徹底放棄Skype使用者帳戶可使用,須重新註冊的作法,給Qik一個全新的出發,也算有點道理!

與其強調即時通訊,不如著重分享時刻!

因為由影音視訊訊息的角度進入市場,雖然算是找到一個切入點,但若不是商用會議或特別場合的需求,影音視訊本身就不是具備那麼必要的’即時性'”。要看完整個video clip內的訊息,遠不如看文字或者圖片來得快速與直覺,這會影響使用者拿來作為“溝通”的意願!

反觀,我們已經很習慣在Facebook上看一段朋友分享的影片,如此若將Qik的影音視訊功能,當作是朋友間可分享的一段動態內容,反而更能凸顯Qik的特色以及跟其他即時通訊軟體的差異性,搞不好可以衝出一條康莊大道!

有趣的42秒視訊長度

Skype Qik在已經如此擁擠的即時通訊或社群分享市場,要分一杯羹,甚至勝出,現在看起來實在有點吃力!但試圖從已經被定型且逐漸被其他類似服務取代的Skype中,創造新的應用與市場,這也是無可避免的招數了!

Skype Qik其中另筆者感到有趣的,反而是每段影音視訊最長只能錄42秒,是什麼道理?Skype說,42這個數字,是“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典故出自“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好吧,如此地有哲學意涵,至少讓Skype Qik,開始讓人覺得有趣一點點!